零二年/零五号 17

 

零二年/零五号  17.6.2002

 

各位同学                                                                    

 

     不久前接到一封公函邀请我们推荐优秀同学参加马来西亚与日本两国的学生交换计划。获选代表国家的同学将在扶桑,这个日出之国逗留三个月,即向友邦学习他们成功之道,也向他们介绍本国的风土人情。报名的同学必须出类拔萃,在学术与课外活动各领域都有卓越超群的的表现。他必须是杰出的学生领袖,具备成熟的性格,适应力强,开朗乐观,能有效地以英语表达意见并与人交流沟通,大方又自信地代表国家。全国将遴选七人参加此项活动。

   

细读有关规则之后在我的脑海浮现了一连串的疑问。我反复思考找寻答案。要在我们日新国中找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并非难事,甚至可以说多如过江之鲫,每班里多的是。但是要选出符合这些条件的学生领袖 则另当别论。这足够说明一个问题:我们不再培养出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材。我们甚至没能培养出创作力,思考力强的学生。有的只是优秀的应考生,他的才华才干只限于考场内。我多么希望事实能够证明我太悲观了。

 

儒家理想中的读书人是有理想和抱负的。他有大志向,要为人群造福,报效国家。所谓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以社稷为己任。他是不甘心汲汲为科举考试,为做官,为荣华富贵而一世折腰的。即使在我们的国度,在五六十年代华文中学里,一般上青年人还是有理想和抱负的,要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 要干一番大事业。那个时代的青年学子们并没被考试制度压逼得沦为书虫。他们仿佛也更有活力,仿佛生活得更平衡更扎实。或许时代与环境变迁巨大,本不应如此做比较。

 

             中国明朝末年,广东有个年轻的读书人袁崇焕,多年孜孜不倦地埋头于书卷,忙于参加科举考试,追求功名,三十五岁人到中年时才得中进士, 开始做官。从个人来

 

 

讲,他已经步上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步向成功的阶级了。然而那时明朝的国势已日益艰难,东北辽东地区的建州女真族起兵进犯,严重地威胁边防。战火炽烈而明朝屡战屡败,亡国的阴影愈来愈逼近。袁崇焕虽然是一介书生,却心中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辽东的战事与国家的安危。在边疆战云密布,人心惶惶,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他单身匹马独个出关外,到暴敌的鼻尖下去秘密地作实地调查,一连七天。回到北京之后便挺身而出向朝庭上疏,愿意临危受命,请求给予兵马粮响,让他担当出守边关的重任。

当满天下的人都惶惶恐恐等待亡国之际,袁崇焕这个读书人把国家兴亡当着一己的责任,勇敢地担当起来,那种气吞牛斗的大丈夫气慨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一介书生袁崇焕在国家危难之秋,毅然弃文就武,实现他报效国家的志向。后来他确实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成为名垂青史的明末爱国将领。

 

       我说这个历史故事,当然不是说我们日新国中的学生都应该弃笔从戎,效法袁崇焕。

 

      可是做为一个优秀的读书人,大家应该心怀壮志,把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与社会、民族以及国家紧紧地联系结合在一起, 造福人群建设国家。设若个人的理想只是局限于在考试里考取全科特优,到大学深造,做个专业人士,往后凭优厚入息过好日子,那未免太没有志气了。即使不能治国平天下,我们日新人至少要秉承校歌里的训词 : 锻炼手和脑,教学作并行,建设邦国,造福人群。而这个方向和雄心都是应该在学校的时候便立定下来的。朝向这个方向走的起步也是应该在学校的课外活动里进行的。我们日新国中有条件成为一个真正值得我们骄傲的学校,不仅仅因为会考成绩。

这些话愿与各位同学共勉之。

                                         

校长

 

Back to main